本品为较经常使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
别号:红茜草、血见愁。
起原: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枯燥根及根茎。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河北、山东各省,别的各省亦多有消费。
草木形状:多年生攀登草本,根茎圆柱形或团块状,根圆柱形或须状,颀长,数条或数十条丛生于根茎上。茎方形,具四棱,棱上生逆刺。叶平日4片轮生,叶片卵状心形或狭椭圆形,先端尖,全缘,叶脉3~5出,有长柄,叶柄及叶脉上均具逆刺。花消,成圆锥形离合花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淡黄色5裂,着生于短筒上。浆果球形,熟时红的,老熟后玄色。
性状判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呈圆柱形而曲折,长10~20cm,直径0.1~1cm,数条或数十条丛生于根茎上。外面棕色或红褐色,有细纵纹。表面较易剥落,而显露橙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整,扩展镜下察看,可见麋集的小孔洞,形如海绵体。气薄弱,味淡。
以根粗长,外面红棕色,内碴红橙色或橙色,少细须根,无芦茎者为佳。
成效与感化:生用凉血、行血,炒炭用止血。古代实行发明其感化为:
1、止血。实行证实有轻度止血感化,稍能延长家兔出血工夫和凝血工夫,稍能延长家兔出血工夫和凝血工夫,炒炭后感化更明显。
2、抗菌。体外实验对黄色葡萄球菌、白的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稍有抑制作用。
3、镇咳。生物实行证明有镇咳感化。
炮制:切片,生用或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经。
功用:凉血、止血、去瘀血、疏血。
主治:吐、衄、便、崩、尿血,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临床使用:为医治热症出血的常用药。
1、用于医治崩漏。不论是经期来淋沥不止,或是久漏成崩,流血量多势急,只需属血热者,都可使用茜草根(炒炭),配海螵蛸、荆芥炭、白术、续断等作为基本方,再随证加减;如属血崩虚证,则配固涩药如龙骨、牡蛎,补益药如白术、黄芪等以固涩止血、健脾摄血,方如固冲汤。
2、医治热证血痢,有凉血止血感化,常配川连、黄芩、地榆同等用,方如茜根散。取当归、丹参、牛膝等,研末服或水煎,黄酒冲服。
3、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近年来,临床察看和实验室研讨发明,茜草根配含羞草根、红背叶(加味含红合剂)治慢性气管炎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平喘感化。个中重要显著药物虽为含羞草根,但茜草根也有镇咳和抗菌感化。
4、治热证吐血、衄血,配生地、白及、侧柏叶等,但不适合用于贫血吐衄。
5、治跌打损伤,因为憋气过分而致内有积瘀者,常配泽兰、赤芍、红花等疏血祛瘀药同服。
运用留意:胃弱、泄泻者不适合用。
用量:6~15g,鲜品15~30g。
处方举例:1、固冲服《衷中参西录》:白术30g、黄芪18g、山萸肉18g、生白芍12g、煅龙骨18g、煅牡蛎18g、茜根炭6g、陈棕炭6g、海螵蛸12g,煎汤,送服五倍子细末3g。
2、茜根散:茜草根9g、地榆12g、生地12g、当归9g、黄芩9g、栀子6g、川连4.5g,水煎服。
3、加味含红合剂:鲜含羞草根90g,鲜红背叶60g、鲜茜草根30g,水煎。文火煮六小时(如煎煮工夫缺乏,服后会头晕等反响),分日夕分两次温服。
注:茜草有长叶茜草,中华茜草及黑果茜草(伏茜草)等多种,根部基本相同,无明显辨别。
四川省局部地域,以茜草茎藤药用,名茜草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