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U Physics GPA:90/100(major 91/100) Publication:申请时一篇一作Nature Communications在投 一篇二作Nature Communications在投 一篇三作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投 Offer:Stanford MSE Master;Berkeley MSE PhD,Yale EE PhD,USCD ECE PhD,Purdue ECE PhD 写在前面的话&致谢 我的GPA不是很高,在申请中也就是将将够用的水平。回头看,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我大一的成绩比较糟糕,主要是当时虽然意识里觉得自己是要出国的,但在行动上还没有一点动作,觉得可以先轻轻松松地玩一年。第二点是我的非专业课成绩不理想,原因的话一方面自己不重视,另一方面确实选的课也比较坑。不过在大二上学期及时醒悟之后,我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就对非专业的选择比较谨慎了,也“挽回”了一些损失。另外,我大二、大三的核心专业课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基本都在95左右,也算是为这个不高的GPA增加了一点含金量。 虽然在世毕盟多次的培训中,都把GPA的重要性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但我在自己的申请过程中,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GPA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第一的GPA可以使你稳稳收下六大的offer(考虑到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不懂得科研重要性的同学了),但一个全系最好的科研经历和发表并不能保证你拿到满意的offer。当然科研的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文会详细说。 然而我认为世毕盟说的GPA相对靠后的理论也是对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全系第一的GPA,或者说最多放宽到全系前3%的GPA,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如果你身处北大物院这样的地方。我想大部分在世毕盟的小伙伴,肯定都是处于3%到10%或20%的这个水平上,那么这个时候,GPA肯定是无法成为你拿到 offer的杀手锏了;另一方面,这仍然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GPA略低的同学一般也可以通过算法的调整,使得自己有一个比较漂亮的成绩。 关于提高GPA的方法,我对低年级的同学的建议是:第一,大一的成绩是十分关键的,尽早把自己从高中、高考后的状态中调整过来,尽早从申请这场“比赛”中出发,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很好的位置。第二,可以对一些非专业课进行一些选择,以提高自己的GPA。第三,我十分反对为了提高GPA选择低难度的专业课。好的理论基础对科研(不仅是本科生科研)的帮助是决定性的,它不仅让你在面对前沿物理问题时能迅速上手,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你面对困难问题时给予你信心。 TOEFL,GRE 英语考试的成绩应该说是原则上越高越好,但实际上够用就行。TOEFL就是过线,过了线之后几乎就没有区别了。这只是检验国际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考试,对研究生录取原则上是没有区分度的。我记得Princeton的网站上说的就很清楚,大意是“考虑到研究生录取的本质,我们不设定任何英语考试的要求,但那些英语不好的同学被录取后要提前去学校上英语夏令营。” 而GRE虽然是一个人人都要考的标准化考试,但六大一位Professor的原话是“相对GPA来说,GRE的成绩一般来说不是很重要,你只需要有一个相对好的成绩就OK了。”其中意味,大家自己体会吧。 科研 1.国内科研国内科研应当是申请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区分度的一部分。 我个人的科研经历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简单说,我的科研基本上是自己独立选择并完成的项目,不管是导师,还是组里的师兄师姐(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大),都没有人在这个领域有经验或背景(当然这个领域本身的物理难度不太大,要不然我肯定什么也做不出来了)。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也很简单,认为导师制定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没有前途,而老板又没有新的idea。 从结果来说,我的科研经历还是可以接受的。在申请时,组里投稿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一作,第二篇是师兄一作(组里一位 的师兄在我开始新课题的尝试不久也发现老板以前的项目没有太大意思了,所以跟我一起开始做新的项目,当然老板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做了新项目,老板没有反对)。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是,这样的科研经历让我对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方法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获得这样的宝贵经历的代价也很明显,因为在这个自己的项目中用了太多的精力,我没有选择去参与组里其他师兄师姐的课题(实际上我还是有这个能力的),也没有参加第二个科研组,这可能让自己的研究经历显得较为单一。尽管我在申请时有三篇文章在投,但却没有一篇发表或接受,所以纸面上的publication是“0”。同时,在一个大牛老师的组里做他的主流方向和自己独立开发一个项目,付出不可同日而语,但CV上的研究经历却是无法区分这一点的。甚至,在大牛组的主流方向“搬砖”,可以“刷”出更好的研究经历。 所以,综合考虑,对于一个具体的科研选题,我的建议是,在自己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独立的工作,这样既可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也可以保证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申请前发表出来。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同领域的科研的入门难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材料制备、实验表征为主的研究项目可能入门相对容易,不需要有很多理论基础;但一些物理性更强的研究项目可能需要四大力学甚至一些研究生课程做入门基础。在选择具体的研究项目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高低搭配,尽可能在纸面上有更多的成果。另外,可以选择在大四上(或从大三下开始)提前在第二个组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更丰富的研究经历和文章发表,同时可以有两封国内科研老板的推荐信。 2.暑期科研我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去UC Berkeley进行了两个月的暑期科研工作。这份暑期科研可能是我在本科四年中最重要的两个月。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三个工作。第一个工作是给组里一个当时已经接近完成的项目补上了尚缺失的最后一部分理论工作,前几天这篇文章被接收了,也是为自己的一点点理论贡献感到十分的开心;第二个项目是一个模拟的工作,在组里一位师兄工作的基础上,我把这个项目可行的设计参数找了出来,当时组会报告的时候老板也是十分的高兴,组会结束就问我能不能在美国多待一段时间把这个项目做多一点(但是我因为签证check的原因是8月才去的美国,用上十一的假期已经是极限了,所以没法再多待);第三个工作是帮助组里的师兄解决了另外又一个项目里他们遇到的问题(改用另一种当时组里还没有人知道的方案,),这个项目跟我在北大的项目相关,所以我正好把自己在北大学到的东西用上了。总的来说,这份暑期科研十分的成功,在我最后离开的时候老板基本上可以说给予了 的评价。然而我要强调,这里我说“这份暑期科研可能是我在本科四年中最重要的两个月”并不是指我靠这份暑期科研拿到了一封什么样的强推,而是这两个月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完美的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就是暑研的老板);让我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让我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工作。 推荐信和套磁 由于我在北大只有一个组的科研经历,所以当时我的推荐信组合还是暑研老板、北大老板和任课老师的组合。相比于三封甚至四封科研推荐信的同学,还是有不少的劣势。这里要再次说明的是,一封美国老板的推荐信,尽管在一般看来比中国老师的推荐信更有分量,但却不太可能让自己的背景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些所谓靠一封牛推提升档次的人,如果真的是推荐信强于硬件条件,那真的是运气的成分多于努力(因为大家实际都很努力)。我认为,推荐信能够印证自己CV和PS里的内容,也就可以满足了。套磁在某种程度上跟暑期科研+暑期老板推荐信是类似的东西。我在大四上结束的寒假去美国套磁,基本上把我们这个小领域所有的 教授都跑了一遍,可以说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是真实的感觉。当跟领域内的一位大牛讲我们 的科研进展的时候,他发出了“you are faster this time”的感慨,这真的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当然,从最后的申请结果看,这些套磁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大牛教授都不在committee里,正所谓“他们觉得你好是真的,他们不帮你申请说话也是真的”。但是,我觉得套磁的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申请学校。通过这次套磁,我听到了这些 教授对领域发展 的看法,并且跟这些大牛老师和他们组里的学生都建立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才是套磁中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 最后,我要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她方方面面的关心让我在申请路上没有感到一丝慌张与无助;我要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他的几次建议让我在申请路上没有做出一次让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另外,还要感谢雨晴姐和王彭兄,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很开心!